2008年7月26日星期六

后世为政者的典范─周公

后世为政者的典范─周公
「××,大白天,你怎么又去梦周公呢?」 
 「梦周公」,现今一般人都用来诠释打瞌睡,其实这句话是出自《论语》述而篇,子曰:「甚矣,吾衰也,久矣,吾不复梦见周公。」孔子屡次谈及周公,实在是想得位行道,实行周公之礼,这句话是孔子的慨叹,叹的是现在时代乱成这样子,我老了,实在无法再挑负这个重担。到底周公有什么令孔子这样赞叹呢?孔子终生倡导周公的礼乐制度,并把周公的人格作为最高的典范,把周初的仁政视为最高政治理想,是儒家所尊崇为政者的典范。
礼贤下士  
周公,姓姬名旦,文王之子,武王之弟,成王之叔,从小就孝顺、仁爱、忠厚、诚实、多才多艺、聪明伶俐,深受文王的喜爱,他与武王兄弟二人帮助父亲文王打下了强盛坚实的基础。后辅佐武王伐纣,封于鲁,但并未前去封地,一直留在京城辅佐武王,安定社会、建立制度。武王灭商后,对于如何处置殷商奴隶和上层贵族,征求大臣的意见,当时,大臣的意见不一,有的认为:「统统杀掉,不留后患。」有的认为有罪的杀,没罪的留下,只有周公建议:「让殷人在他们原地安居,耕种原来的土地,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、有仁德的人。」他这种给降者生路,就地安置商殷遗民的建言深得武王赞许。  
武王建立周朝两年后驾崩,周公受命辅佐年仅十三岁的成王,他负起裁决国家大事的实际责任,周公勤于政事,求贤若渴,即使在吃饭或沐浴时,只要有人求见,他马上放下私事,先办公事,所谓:「一饭三吐哺,一沐三握发。」也就是说,周公唯恐失去贤人,吃一顿饭时,数次吐出口中食物,洗一次头时,曾多次握著尚未梳理的头发,去接待贤士,这正是他认真工作的最佳写照。在他儿子伯禽赴封地鲁国治国时,他叮咛儿子也要以这种精神礼贤下士,好好治国。
稳固周立国基础 
 后世有诗云:「周公恐惧流言日,王莽谦恭下士时,假使当年身便死,一生真伪有谁知。」这首诗是说周公在辅佐成王之时,确曾困处流言四起的包围中,遭受内外夹攻。原来武王去世,遗命由四弟周公辅政,当时成王还小,一切军国大事均取决于周公,管叔非常不服气,于是联合蔡叔、霍叔,制造谣言,说周公擅权,将不利于成王,谣言四起,闹得镐京沸沸扬扬,就连同一起辅政的召公奭也怀疑起来,而年幼不知情的成王也有点信不过这位辅政的叔叔。管叔他们除了制造谣言,更联合武庚叛变,而东方殷国的旧势力也群起响应,周朝的形势十分危急。  
周公眼见自己的同胞手足,竟和已被镇压下去的敌人,勾结组成联盟,向新政权进攻,这是何等的痛心疾首,于是他首先坦诚向召公奭作一次披肝沥胆的沟通,告诉他,自己没有野心,要他顾全大局,不要轻信谣言,召公被周公的诚恳所感动,两人消弭误会,重新合作,周公在安定内部后,经过一番慎重评估及大臣们的共识,决定亲自东征,经过三年苦战,终于平定这场乱事,殷的余势也彻底摧毁,周的立国基础真正得以稳固。
制礼作乐
曹丕典论论文:「文王幽而演易,周旦显而制礼,不以隐约而弗务,不以康乐而加思。」这句话是说,周公在稳定政局后并没有忘记要建立良好的制度,以求长期承平久安,追求更高的政治理想,而制礼作乐就是他主要贡献之一。  
礼,广义而言,包括一切的典章制度;狭义的仅指礼俗而言。此中极富人文精神,综括一切政治关系与社会生活,包含了典章制度和各种典礼仪式。由于文献的散失,目前只有在《仪礼》和《礼记》二书中,保留部分资料。大体而言,礼分为吉、凶、军、宾、嘉五礼,每一种礼都有一定仪节和用具,并辅以乐舞。这套制度规定君臣、父子、夫妇、朋友之间的伦常礼制。确定名实相符的政治伦理,也建立安分守己的人事纪律,使上下有序,尊卑有别;人人各就本位,各尽己分,使华夏民族益趋融合,国家意识日益凝聚。真正成为立国之根、政教之大法。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尊崇他,而想得位行道的原因。  
周公毫不眷恋权位,摄政七年,还政于成王,卸下千斤的担子,不避毁誉,在风雨飘摇中,支撑危局,这种坚忍的精神是不可多得的,而周朝八百年的基业,也就在周公的努力下奠定。他从父亲文王创业起,就成为智囊的中心人物,兄长武王革命时,更是得力助手,到了侄儿成王时,更把整个治国大任肩负起来,一生可谓鞠躬尽瘁,而心胸格局之大、理想之高远、见解之宽广,更是后世为政者的典范。

没有评论: